当前位置: 首页> 研究报告> 其他> 其他> 正文

2018-2024年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行业市场分析与发展战略研究报告

2013 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指出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推进城镇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是扩大内需和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 对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水平有了显著提高, 2011 年以来超过了 50%。但我国城市化率在全球范围内尚处于较低水平,经济发达国家如日本、美国、加拿大、英国等均在 80%以上,其他发达国家如德国、法国等亦超过 70%,未来尚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近年来我国城镇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 2015年末我国总人口 13.75 亿人,城镇常住人口 7.71 亿人,城镇化率达到 56.10%。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数据显示,2020 年我国城镇化率将达到 60%。在持续推进的城镇化建设中,配电开关控制设备等相关配套设施建设也将持续展开。
2010-2015年我国城镇化建设情况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2013 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指出,城镇化目标正确、方向对头,其中一项主要任务即为提高城镇建设水平, 要体现尊重自然、 顺应自然、 天人合一的理念,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 让城市融入大自然, 让居民望得见山、 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会议要求紧紧围绕提高城镇化发展质量,高度重视生态安全,扩大森林、湖泊、湿地等绿色生态空间比重,增强水源涵养能力和环境容量。
国家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将在全国形成大量新的城市群落,推动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同时国家实施城乡一体化战略,针对农村生态环境改善的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等政策的推行,已形成了一个针对比我国城市更加辽阔的以建设集现代农业、生态保护、休闲旅游、田园社区、乡土文化保留等为一体的新型乡村园林建设市场。
188bet金宝搏网站 发布的《2018-2024年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行业市场分析与发展战略研究报告》共十八章。首先介绍了新型城镇化建设行业市场发展环境、新型城镇化建设整体运行态势等,接着分析了新型城镇化建设行业市场运行的现状,然后介绍了新型城镇化建设市场竞争格局。随后,报告对新型城镇化建设做了重点企业经营状况分析,最后分析了新型城镇化建设行业发展趋势与投资预测。您若想对新型城镇化建设产业有个系统的了解或者想投资新型城镇化建设行业,本报告是您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
本研究报告数据主要采用国家统计数据,海关总署,问卷调查数据,商务部采集数据等数据库。其中宏观经济数据主要来自国家统计局,部分行业统计数据主要来自国家统计局及市场调研数据,企业数据主要来自于国统计局规模企业统计数据库及证券交易所等,价格数据主要来自于各类市场监测数据库。
报告目录:
第一章  新型城镇化内涵阐述
1.1 新型城镇化的概念界定
1.1.1 城镇化的基本概念
1.1.2 新型城镇化的概念
1.2 中国新型城镇化的内涵
1.2.1 以人为本的城镇化
1.2.2 集约高效的城镇化
1.2.3 多元推动的城镇化
1.2.4 产城融合的城镇化
1.2.5 城乡统筹的城镇化
1.2.6 低碳生态的城镇化
1.2.7 全面协调的城镇化
1.2.8 上下互动的城镇化
第二章 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背景分析
2.1 国内外宏观经济环境分析
2.1.1 全球经济形势
2.1.2 中国经济形势
2.1.3 经济发展趋势
2.2 中国城镇化推进的特殊性
2.2.1 人口规模庞大
2.2.2 城镇化压力重
2.2.3 城乡差异特殊
2.2.4 城乡户籍制度
2.2.5 阶段性征复杂
2.3 中国城镇化转型的迫切性
2.3.1 外部挑战
2.3.2 内在要求
2.3.3 基础条件
2.4 中国新型城镇化的动力源及障碍
2.4.1 政府主导
2.4.2 市场牵引
2.4.3 农民推动
2.4.4 约束性因素
第三章 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总体现状分析
3.1 近年国家推进城镇化建设的措施
3.1.1 户籍制度改革方面
3.1.2 基本公共服务方面
3.1.3 土地利用及管制方面
3.1.4 城市市政设施建设方面
3.1.5 城镇化领域国际合作方面
3.1.6 国家城镇化规划的编制
3.2 中国城镇化发展的现状及特征
3.2.1 城镇化发展历程
3.2.2 城镇化率正稳步提升
3.2.3 增强经济的内生动力
3.2.4 城镇化与工业化并举
3.2.5 成为社会转型新标志
3.2.6 城镇体系及空间布局
3.2.7 人口流动的促进作用
3.2.8 城镇建设的成效明显
3.3 中国城镇化建设效率分析
3.3.1 城镇化与聚集效应
3.3.2 不完整的人口迁移
3.3.3 低效的土地利用
3.3.4 城镇化与内需
3.4 中国城镇化发展的包容性分析
3.4.1 不平等激发社会矛盾
3.4.2 户籍制度的约束
3.4.3 城市公共服务供给
3.4.4 住房供给状况
3.4.5 农村地区的服务供给
3.5 中国城镇化发展的可持续性分析
3.5.1 城市污染
3.5.2 资源紧张
3.5.3 全球背景
3.5.4 环境监管和治理
第四章 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模式分析
4.1 中国城镇化的发展模式
4.1.1 小城镇发展模式
4.1.2 大城市发展模式
4.1.3 中小城市发展模式
4.2 中国城镇化“推进模式”分析
4.2.1 理论研究回顾
4.2.2 动力机制分析
4.2.3 空间发展方式
4.2.4 国外发展对比
4.2.5 多元推进模式
4.2.6 推进模式的评价
4.3 中国三大城市群的城镇化模式
4.3.1 长三角城镇化模式
4.3.2 珠三角城镇化模式
4.3.3 京津冀城镇化模式
4.4 中国新型城镇化的改革尝试
4.4.1 成都模式
4.4.2 天津模式
4.4.3 广东模式
4.4.4 苏南模式
4.4.5 温州模式
4.5 中国农村城镇化发展模式
4.5.1 自发迁移型
4.5.2 开发式非迁移型
4.5.3 投入式非迁移型
4.5.4 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
4.6 中国特色城镇化模式的思考
4.6.1 模式的内生革命
4.6.2 模式的内在灵魂
4.6.3 模式的技术支持
4.6.4 特色城镇化发展之路
第五章 中国新型城镇化区域特征分析
5.1 中国城镇化区域差异整体分析
5.1.1 城镇空间分布特征
5.1.2 城市群发展特征
5.1.3 东中西部城镇化差异
5.1.4 省际间城镇化差异
5.1.5 省份内部城镇化差异
5.2 不同区域城镇化发展特征分析
5.2.1 东部地区
5.2.2 东北地区
5.2.3 中部地区
5.2.4 西南地区
5.2.5 西北地区
5.3 区域城镇化水平差异影响因素分析
5.3.1 开放程度
5.3.2 所有制结构
5.3.3 产业结构
5.3.4 基础设施建设
5.3.5 人力资本投资
5.4 中国区域城镇化的发展战略选择
5.4.1 东部地区
5.4.2 东北地区
5.4.3 中部地区
5.4.4 西南地区
5.4.5 西北地区
第六章 新型城镇化建设下的户籍、公共服务体系改革分析
6.1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分析
6.1.1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概述
6.1.2 中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状况
6.1.3 新型城镇化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6.1.4 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6.2 中国户籍制度的现状及影响分析
6.2.1 中国户籍制度的形成及现状
6.2.2 户籍制度制约新城镇化建设
6.2.3 农民落户城市的阻力分析
6.2.4 户籍制度改革面临的难题
6.3 中国户籍制度改革方向及趋势分析
6.3.1 户籍改革线路及目标已明确
6.3.2 户籍制度改革步入快车道
6.3.3 大中小城市户籍制度改革
6.3.4 未来户籍制度改革政策推断
6.4 城镇化推进与户籍改革成本分析
6.4.1 户籍改革成本基本概述
6.4.2 户籍改革成本的测算方法
6.4.3 户籍改革成本的估算结果
6.4.4 结论分析与政策含义
6.5 等级化城镇管理体制改革分析
6.5.1 城镇等级化与公共服务差距
6.5.2 公共服务差距的形成
6.5.3 等级化城镇体制后果
6.5.4 改革思路和设想
第七章 新型城镇化建设下的土地制度改革分析
7.1 中国土地制度制约新型城镇化发展
7.1.1 城镇化与土地制度的关系
7.1.2 中国土地制度基本特征
7.1.3 农村土地管理存在的问题
7.1.4 城镇化面临的土地需求
7.2 城镇化中的主要土地问题及改革方向
7.2.1 土地制度的总体评价
7.2.2 土地产权制度的改革
7.2.3 土地征收制度的困局
7.2.4 集体土地流转的推进
7.3 城镇化中其他重要土地问题分析
7.3.1 土地规划
7.3.2 土地管理
7.3.3 土地储备
7.3.4 土地财政
7.4 十八届三中全会土地改革的内容解读
7.4.1 关于土地承包经营期限
7.4.2 关于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
7.4.3 关于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
7.4.4 关于宅基地制度改革
7.5 中国土地制度改革的具体建议
7.5.1 扩大城镇建设用地规划
7.5.2 改变建设用地供给方式
7.5.3 允许地方政府发行市政债
7.5.4 征收房地产税
7.5.5 转变粮食自给观
7.5.6 加强环境保护
7.5.7 提高土地使用效率
7.5.8 保障失地农民利益
第八章 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资金保障机制分析
8.1 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资金需求分析
8.1.1 新型城镇化的投资需求
8.1.2 新型城镇化的成本分析
8.1.3 新型城镇化的资金缺口
8.2 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资金来源分析
8.2.1 融资渠道综述
8.2.2 政府财政投入
8.2.3 地方政府发债
8.2.4 社会资本参与
8.3 新型城镇化融资的新需求分析
8.3.1 融资规模趋大化
8.3.2 融资目标多元化
8.3.3 融资方式多样化
8.4 新型城镇化下财税制度改革方向分析
8.4.1 财税体制存在的问题
8.4.2 推进财政层级“扁平化”
8.4.3 合理划分各级政府事权
8.4.4 开征财产税
8.4.5 完善转移支付制度
8.4.6 完善财政预算制度
8.5 新型城镇化投融资机制改革途径分析
8.5.1 构建多层次金融体系
8.5.2 进一步放开市场准入
8.5.3 拓宽基建融资渠道
8.5.4 扩大政策性金融供给
8.6 以市政债为主体的地方政府融资体系分析
8.6.1 现行体制的问题分析
8.6.2 地方融资体系的优势
8.6.3 改革路径的要点分析
8.6.4 地方政府的预算约束
第九章 新型城镇化建设下的城市群运营状况
9.1 新型城镇化建设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
9.1.1 我国城市群的总体战略布局
9.1.2 世界城市化发展的重要趋势
9.1.3 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客观要求
9.1.4 实现“一群城市”向城市群转变
9.2 中国城市群发展总体现状分析
9.2.1 我国城市群规模
9.2.2 总体态势与特点
9.2.3 驱动因素分析
9.2.4 传统模式的转变
9.2.5 城市群发展的问题
9.3 长三角城市群发展分析
9.3.1 城市群的构成
9.3.2 经济发展现状
9.3.3 面临的新机遇
9.3.4 整体发展规划
9.4 珠三角城市群发展分析
9.4.1 城市群的构成
9.4.2 经济发展现状
9.4.3 竞争力分析
9.4.4 未来规划分析
9.5 京津翼城市群发展分析
9.5.1 城市群的构成
9.5.2 外部环境分析
9.5.3 经济发展现状
9.5.4 发展特征分析
9.5.5 未来发展规划
9.6 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分析
9.6.1 城市群的构成
9.6.2 发展战略定位
9.6.3 发展态势分析
9.6.4 发展滞后原因
9.6.5 未来战略规划
9.7 其他主要城市群概况
9.7.1 成渝城市群
9.7.2 中原城市群
9.7.3 哈长城市群
9.7.4 山东半岛城市群
9.7.5 海峡西岸城市群
9.7.6 关中城市群
9.7.7 辽中南城市群
第十章 新型城镇化建设下的县域经济运营状况
10.1 新型城镇化建设下县域经济的重要性
10.1.1 城镇化与县域经济的关系
10.1.2 发展县域经济的战略意义
10.1.3 县域经济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
10.1.4 新型城镇化是县域经济的新动力
10.2 中国县域经济的发展现状分析
10.2.1 我国重视县域经济发展
10.2.2 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10.2.3 中国县域经济规模分析
10.2.4 县域经济质量对比分析
10.3 中国县域经济增长型模式及转变分析
10.3.1 增长型模式的形成
10.3.2 增长型模式的弊端
10.3.3 发展型模式的探索
10.3.4 健康转型的对策
10.4 中国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10.4.1 产业结构不合理
10.4.2 财政负担重
10.4.3 技术创新不足
10.4.4 思想观念落后
10.4.5 高等资源要素缺乏
10.4.6 政策体制性影响较大
10.5 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分析
10.5.1 依靠城镇化
10.5.2 路径选择
10.5.3 政策建议
10.5.4 主要思路
第十一章 新型城镇化建设下的新型城市发展分析
11.1 绿色城市建设分析
11.1.1 中国“绿色城镇化”的概况
11.1.2 我国绿色城镇化的建设方向
11.1.3 绿色城市理念与新型城镇化
11.1.4 推动绿色城镇化发展的构想
11.2 智慧城市建设分析
2012 年我国智慧城市市场IT 投资规模为1,377 亿元;2015 年,我国智慧城市市场IT 投资规模达到2,480 亿元;2012 年到2015 年复合增长率21.67%。假设未来五年能保持同样的增速,则到2020 年,我国智慧城市市场IT 投资规模将达6,611.72 亿,2018-2024 年累计总投资将超过2 万亿。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188bet金宝搏网站 整理
11.2.1 新型城镇化与智慧城市的关系
11.2.2 智慧城市助推新型城镇化发展
11.2.3 中国智慧城市的建设发展现状
11.2.4 新型城镇化下智慧城市的方向
11.3 人文城市建设分析
11.3.1 人文城市理念的中国化实践
11.3.2 新型城镇化注重人文城市建设
11.3.3 人文情怀对新型城镇化的意义
11.3.4 我国人文城市建设的深远意义
第十二章 国际城镇化发展及经验借鉴
12.1 全球近代城镇化发展的变革历程
12.1.1 破解“城市病”
12.1.2 “农村变城市”
12.1.3 “区域网络化”模式形成
12.2 欧洲国家的城镇化模式
12.2.1 城镇化模式特点
12.2.2 发展引起的问题
12.2.3 问题的解决措施
12.3 日韩两国的城镇化模式
12.3.1 城镇化模式特点
12.3.2 发展引起的问题
12.3.3 问题的解决措施
12.4 美国的城镇化模式
12.4.1 城镇化模式特点
12.4.2 发展引起的问题
12.4.3 问题的解决措施
12.5 拉美国家的城镇化模式
12.5.1 城镇化模式特点
12.5.2 发展引起的问题
12.5.3 问题的解决措施
12.6 国外城镇化发展模式典型案例分析
12.6.1 “采矿城镇”模式
12.6.2 “牛镇”模式
12.6.3 “铁路城镇”模式
12.6.4 组合式城市群模式
12.7 国外城镇化发展经验总结及启示
12.7.1 完善的公共干预政策
12.7.2 形成合理城镇体系
12.7.3 主导产业是城市发展的基础
12.7.4 国外城镇化发展对中国的启示
第十三章 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及解读
13.1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
13.1.1 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13.1.2 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13.1.3 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
13.1.4 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
13.1.5 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
13.1.6 改革完善城镇化发展体制机制
13.1.7 规划实施
13.2 新型城镇化规划的创新性
13.2.1 特殊意义
13.2.2 亮点分析
13.2.3 可操作性
13.3 新型城镇化规划的内容焦点
13.3.1 “人的城镇化”
13.3.2 城市群发展
13.3.3 中小城市和小城镇
13.3.4 多规融合性战略
第十四章 新型城镇化建设下的区域投资机遇分析
14.1 三四线城市
14.1.1 新型城镇化规划的政策导向
14.1.2 三四线城市面临的机遇分析
14.2 中小城市及小城镇
14.2.1 新型城镇化规划的政策导向
14.2.2 中小城市及小城镇的机遇分析
14.3 东部城市群
14.3.1 新型城镇化规划的政策导向
14.3.2 东部城市群面临的机遇分析
14.4 中西部城市群
14.4.1 新型城镇化规划的政策导向
14.4.2 中西部城市群的机遇分析
14.5 城乡结合部
14.5.1 新型城镇化规划的政策导向
14.5.2 城乡结合部面临的机遇分析
第十五章 新型城镇化建设下的产业投资机遇分析
15.1 基建领域机遇分析
15.1.1 路网建设空间
15.1.2 电网建设空间
15.1.3 供水、气、暖需求
15.1.4 网络通讯建设空间
15.1.5 园林绿化建设空间
15.2 医疗服务领域机遇分析
15.2.1 整体机遇分析
15.2.2 医药消费增长空间
15.2.3 医疗消费升级的增量
15.2.4 民营医院的需求
15.2.5 医疗器械市场的机遇
15.3 节能环保市场机遇分析
15.3.1 整体机遇分析
15.3.2 污水处理空间
15.3.3 污泥处理空间
15.3.4 固废处理空间
15.4 房地产业机遇分析
15.4.1 整体机遇分析
15.4.2 保障房建设
15.4.3 城市旧改
15.4.4 产业园区(综合体)
15.4.5 物流园区
15.4.6 旅游地产
15.5 汽车工业机遇分析
15.5.1 新消费需求形成
15.5.2 汽车业商机无限
15.5.3 三四线车市扩容
15.5.4 自主品牌的机会
15.6 文化产业机遇分析
15.6.1 重要动力源
15.6.2 新的需求空间
15.6.3 长期投资机会
15.6.4 文化旅游的契机
15.7 智慧城市建设领域机遇分析
15.7.1 新一代信息技术
15.7.2 智能交通机遇
15.7.3 智能建筑机遇
15.7.4 电子政务机遇
15.8 其他产业市场机遇分析
15.8.1 城市水资源产业
15.8.2 城市新能源产业
15.8.3 城市应急产业
15.8.4 老龄产业
15.9 民间资本投资机遇分析
15.9.1 新型城镇化将激发民资活力
15.9.2 国家鼓励民资参与城市基建
15.9.3 民间资本的投资商机分析
15.9.4 民资参与新型城镇化的制约
第十六章 新型城镇化建设下的商业银行信贷机遇分析
16.1 商业银行服务新型城镇化的机遇分析
16.1.1 产业支撑的机遇
16.1.2 住房市场的机遇
16.1.3 社会保障的机遇
16.1.4 消费方面的机遇
16.2 商业银行支持新型城镇化的主要风险
16.2.1 政策风险
16.2.2 地方政府偿债风险
16.2.3 重复建设带来的信贷风险
16.2.4 潜在的银行声誉风险
16.3 商业银行支持新型城镇化的战略把控
16.3.1 战略定位
16.3.2 战略抓手
16.3.3 战略路径
16.4 商业银行支持新型城镇化的业务重点
16.4.1 优先支持城镇化建设贷款业务
16.4.2 重点发展无风险业务
16.4.3 积极发展风险相对较小业务
16.4.4 择优支持相关产业融资业务
16.5 商业银行支持新型城镇化的区域选择
16.5.1 重点支持国家级城市群
16.5.2 积极支持大城市城镇化发展
16.5.3 有选择支持县域及中心镇
16.6 商业银行新型城镇化业务的风险防范
16.6.1 积极化解政策性风险
16.6.2 重点防范银行声誉风险
16.6.3 区别对待地方政府偿债风险
第十七章 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潜在风险分析
17.1 贫民聚居区的隐忧
17.1.1 国际实例参照及分析
17.1.2 城镇化的拉力不足
17.1.3 城镇化推力的不确定性
17.1.4 风险规避策略分析
17.2 老龄化社会的挑战
17.2.1 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
17.2.2 劳动力供给不足
17.2.3 养老问题压力增大
17.2.4 风险规避策略分析
17.3 资金来源问题
17.3.1 地方债务积累
17.3.2 民资参与不足
17.3.3 风险规避策略分析
17.4 其他方面的风险
17.4.1 过度“房地产化”
17.4.2 产业支撑不足
17.4.3 粮食安全问题
17.4.4 环境问题加剧
第十八章 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前景展望(ZY LII
18.1 世界城市化的发展新趋势
18.1.1 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将加快
18.1.2 发达国家逆城市化更加明显
18.1.3 城市化向巨型城市区集中
18.1.4 城市管理面临严峻挑战
18.2 中国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前景
18.2.1 中国城镇化空间依然较大
18.2.2 中国新型城镇化愿景展望
18.2.3 中国有能力实现新型城镇化(ZY LII)
18.2.4 中国新型城镇化将稳步推进
图表目录
图表1 2017-2017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累计同比)
图表2 2005-2017年全国粮食产量
图表3 2017-2017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月度同比)
图表4 2017-2017年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名义增速(累计同比)
图表5 2017-2017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增速(月度同比)
图表6 2017-2017年居民消费价格上涨情况(月度同比)
图表7 2017-2017年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涨跌情况(月度同比)
图表8 2011-2017年国内生产总值及其增长速度
图表9 2011-2017年三次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
图表10 2017年年末人口数及其构成
图表11 2011-2017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
图表12 2011-2017年全员劳动生产率
图表13 2017年居民消费价格月度涨跌幅度
图表14 2017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2017年涨跌幅度
图表15 2017年新建商品住宅月同比价格上涨、持平、下降城市个数变化情况
图表16 2011-2017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图表17 2011-2017年粮食产量
图表18 2011-2017年全部工业增加值及其增长速度
图表19 2011-2017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图表20 2011-2017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图表21 2011-2017年货物进出口总额
图表22 2014 -2017年中国GDP同比增速
图表23 2017年-2017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
图表24 2017-2017年中国实际使用外资情况
图表25 2014-2017年中国宏观经济主要指标
图表26 人口城乡分布情况
图表27 2011-2017年年末人口数及其构成
图表28 广州和首尔人口密度比较
图表29 2008-2017年土地出让总收入和净收入比较
图表30 东亚经济体的消费占GDP比重与人均GDP水平的关系
购买流程
 1.确认需求:您可以通过“站内搜索”或客服人员的协助,确定您需要的报告;
 2.签定协议:确认订购细节,签定订购协议;(下载协议)
 3.款项支付:您可通过银行转帐、支票等形式办理汇款;
 4.发货:收到汇款或凭证后,2至3个工作日内Email报告电子版;款项到帐后,快递报告纸质版及发票。
Baidu
map